个人简介:
医学硕士,副教授。学科方向:中医临床基础。研究领域:温病的理论与临床研究;经方辨治疑难病研究。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分会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临床思维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中医药促进会温病分会理事,福建省中医药学会中医经典分会常委兼秘书长、感染病分会常委。
工作经历:
代表性成果:
(1)论文: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温疫论>阳气郁滞理论及其对新冠肺炎防治的启示》《基于NLRP3/Caspase-1和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探讨桃核承气汤延缓慢性肾衰大鼠肾纤维化的机制》《从营气与营阴探讨“入营犹可透热转气”》等;
(2)编著:编写著作7部,教材8部
主编著作《张喜奎中医肾病临证精粹》,参编《摄生总要》《古今中医名家论疫病》《<伤寒溯源集>笺注》等。
副主编教材《张仲景学术思想概论》,参编《中医文化学》《中医疫病学》《伤寒论讲义》等。
主持过的重要课题:
(1)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面上)(2023J01867),基于肠肾双靶点探讨桃核承气汤改善慢性肾衰大鼠肾微炎症状态的机制,2023/08-2026/08,8万,在研,主持;
(2)2022年白菜资讯网大全基础类学科科研提升计划项目(XJC2022002),基于“肠-肾轴”理论探讨桃核承气汤对慢性肾衰大鼠肠TLRs/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2022/10-2025/10,8万,在研,主持。
获奖情况:
1)肾脏疾病中医防治规律研究, 福建省人民政府, 科学技术奖三等奖,2008(排名第五);
2)《伤寒论》研究, 福建省人民政府, 科学技术奖三等奖,2009(排名第三);
3)《肾脏病六经辨治》,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著作奖三等奖,2010(排名第二);
4)《伤寒论》研究,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2011(排名第三);
5)《张喜奎伤寒临证九论》,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著作奖三等奖,2020(排名第二);
6)探索“三结合”模式,培养个性化中医人才,福建省教育厅,福建省教学成果特等奖, 2014(排名第7);
7)基于中医原创思维的《中医疫病学》课程体系构建及实践应用,福建省教育厅,福建省教学成果特等奖, 2021(排名第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