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科概况
1981年我校在全国首先创办中医骨伤科学专业,1985年中医骨伤科学专业获硕士学位授权点,1989年“我国第一个中医骨伤专业的创建与发展”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 1993年中医骨伤科学被批准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1995年被批准为福建省“211工程”重点学科;1998年中医骨伤科学专业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点;2002年中医骨伤科学再次被批准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2005年“中医骨伤科学基础课程体系的创立与发展”获福建省教学成果特等奖。2007年“骨伤学科教学团队”被评为福建省省级教学团队,“中医骨伤新型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被评为福建省省级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08年获国家级二类特色专业建设点,首批福建省中医骨伤科学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2009年再次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列为重点学科,同年“骨重建生物力学实验室”获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2010年“中医骨伤科学基础”获国家级精品课程。2011年“中医骨伤及运动康复实验室”进入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立项建设名单,中医骨伤团队获评“福建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团队” 。2013年“骨伤技能实训中心”被批准为福建省“十二五”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项目,中医“骨伤科学基础”获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2017年6月“中医骨伤及运动康复实验室”通过验收成为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二、培养目标
培养研究生应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突出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
(一)政治方面:
热爱中医药事业,具有良好医德,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具有为中医药事业献身精神。
(二)业务方面:
具备坚实的中医骨伤科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并熟练掌握一门外用语,熟悉本专业国内外研究发展新动向、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有一定的学术研究能力,胜任临床、科研、教学一线工作。
(三)身体素质方面:
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素质。
三、研究方向
1.中医药防治骨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2.中医药在创伤修复中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3.中医药在骨伤疾病康复中的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四、学习年限和时间分配
学制三年,学习年限最多不超过六年。第一学年理论课程学习,之后进入科研、临床和毕业论文工作。
五、培养方式与方法
研究生培养方式灵活多样,实行导师负责制和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应强调在培养过程中发挥研究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更多地采用启发式、研讨式的教学方式,研究生必须参加按要求参加相应的学术讲座、学术报告、讨论班、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加强研究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六、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课程学习的总学分不得少于33学分。本专业硕士学位课程规定如下:
中医骨伤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表
课程 类别 | 课程名称 | 总学时/课内学时/实验学时 |
学 分 |
考试方式 | 开课学 期 | 开 课 学 院 | 任 课 教 师 | ||
1 | 2 | ||||||||
学
位
课 | 公 共 必 修 课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 36/24/0 | 2 | 论文 | √ | 管理学院 | 陈佳*等 | |
硕士英语1 | 72/72/0 | 4 | 笔试 | √ | 管理学院 | 石亦灵*等 | |||
硕士英语2 | 36/36/0 | 2 | 笔试 |
√ | 管理学院 | 石亦灵*等
| |||
专 业 必 修 课 | 中医骨伤科基础学 | 54/36/0 | 3 | 论文 | √ | 800cc全讯白菜网主站 | 王和鸣、李楠*、洪振强等 | ||
科研思路与方法 | 54/36/0 | 3 | 笔试 | √ | 中西医结合研究院 | 郑国华* 等 | |||
医学实验方法与技术 | 54/36/18 | 3 | 实验设计 | √ | 彭军* | ||||
骨病临床研究 | 36/0 | 2 | 讨论+心得体会 | √ | 800cc全讯白菜网主站 | 张燕 | |||
骨伤治法研究 | 18/0 | 1 | 论文 | √ | 800cc全讯白菜网主站 | 李楠 | |||
骨伤科实验技术 | 18/0 | 1 | 综述+操作 | √ | 800cc全讯白菜网主站 | 洪振强 | |||
非
学
位
课 | 指 定 选 修 课 | 医学统计学 | 54/36/9 | 3 | 机考 | √ | 中西医结合学院 | 蔡晶*,杨雪梅 | |
医学信息检索 | 36/24/12 | 2 | 检索 | √ | 图书馆 | 林丹红* | |||
自然辩证法 | 18/18/0 | 1 | 论文 | √ | 思政部 | 陈文* | |||
选 修 课 | 在导师指导下从全校研究生课程库中选择 | ||||||||
补 修 课 | 中医伤科学 | 48/0 | 4 | 800cc全讯白菜网主站 | 王和鸣 |
注:1. 考试方式可选填笔试(由研究生院统一安排考场)、论文、撰写标书、课题设计、实验设计、检索、机考等形式。
2. 补修课程不计学分,应以本专业本科主干课程如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等。
3. 课内学时即为教学任务书学时,包括理论学时与实验学时。
4. 专业必修课任课教师一栏请用“*”注明课程主任。
5. 从《骨病临床研究》、《骨伤治法研究》、《骨伤科实验技术》中选择一门作为专业必修课。
七、学位论文要求
(一)开题报告:
研究生在完成理论课程修读,成绩合格,取得规定学分后方能进入开题环节。科学学位型研究生需开展科研实验研究的要有预实验才能开题,课题一般要与研究方向相符;中医骨伤科学是中医学一级学科所属的二级学科,必须要有中医内容。
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根据《白菜资讯网大全关于研究生开题工作的规定》,通过查阅收集有关文献资料、调查研究,参加预实验,写出文献综述,填写《白菜资讯网大全研究生开题报告表》,经导师审定通过后,由该学科组织开题报告会,通过后将开题报告正式稿填入研究生培养手册。硕士生应按阶段以书面报告形式科研和论文工作进展情况。开题时间一般安排在第三学期末至第四学期初。
(二)学位论文撰写:
科学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可以是骨伤基础理论研究、科研实验研究等类型。论文的基本论点、结论应在中医药骨伤上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论文表明申请人在本门学科上具有坚实的骨伤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掌握本研究课题的研究方法和技能。实验设计和方法比较先进,对所研究的课题有新见解。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硕士学位论文。在论文中应对自己的研究成果作出详细的阐述。要求文字精练,词语准确通顺,论点鲜明突出,论据充分可靠,层次清楚明晰,说理严谨透彻。学位论文包括目录、前言、中英(日)文摘要、文献综述、实验方法、实验结果、讨论、小结和主要参考文献等部分。
论文格式要求:按《白菜资讯网大全研究生学位论文基本要求与一般格式》有关规定执行。撰写论文的原始资料应保存以便检查。
(三)论文答辩:
⒈硕士生按规定修满课程学分,完成其它实践要求,完成论文工作,可申请学位论文答辩。
⒉论文答辩申请程序:由研究生填写“毕业答辩材料”,导师审查研究生是否按培养方案完成课程学习及其它实践要求,学位论文是否符合要求,在学位申请书上写上对该生论文的评语及提出是否同意论文答辩的意见。提交答辩材料和论文至学科学位委员会,学科学位委员会组织论文预答辩。预答辩通过后,研究生修改论文,并提交论文至学科学位委员会。研究生院进行论文抽查送审,学科学位委员会负责送审未被抽查的论文。研究生针对评阅意见修改论文,学科学位委员会审核“答辩委员会审批表”,审核同意后组织论文答辩。
⒊论文答辩委员会组成和答辩规则按《白菜资讯网大全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要求执行。
八、其它培养环节:
(一)科研工作:
18个月从事实验室工作及学位论文工作。要求掌握相应的实验方法及有关仪器设备的操作和使用,以利于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课题研究。
(二)教学实践:
在导师指导下,承担本、专科学生课堂的辅导、批改作业、组织讨论或指导实验。完成相关实验带教一轮,至少安排4学时的教学实践并撰写教案、讲稿,由教研室主任安排教学活动并对研究生的教学能力进行评定。
(三)临床实践:
教学医院进行专业实习时间6个月。在导师指导下,从事门诊医疗工作,参加病房工作并分管一定病床,结合科研课题进行临床观察。通过实习,进一步掌握“三基知识”,熟练地掌握整套病历的书写,初步掌握对疑难病症的诊疗工作。
(四)学术活动与发表论文:
研究生(含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参加学术活动是研究生培养的必修环节之一。
1.参加学术活动
(1)参加学术活动的形式
①听学术讲座:含省继续教育学术讲座、学院组织的学术讲座、医院组织的学术讲座、研究生主讲的专题讲座、其它各类由学校或导师组织、带领参加的讲座及省级以上各类学会主办的学术会议及学会讲座等;
②作专题报告:含面向研究生的讲座、面向本科生的相关学术知识讲座、校级以上演讲赛及辩论赛等。
(2)参加学术活动要求和计算方式
每位研究生在学期间参加学术活动至少10次。
计算方法:
①听学术讲座以半天计为1次。
②参加1个研究生暑期学校计为1次。
③在省级以上(含省级)学术会议上作1场学术报告计为2次。
2.文献综述
广泛阅读有关专业文献资料,是研究生拓宽专业知识面的一个重要方法,研究生在进行论文工作前,应至少阅读50篇以上的专业资料,做好读书笔记,写出文献综述,并由导师审定。
九、规定的阅读文献;(具体填写,不少于5本)
[1](美)雷斯尼克主编.骨与关节疾病诊断学.天津科技翻译出版社.2009
[2]胥少汀主编.实用骨科学.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
[3]王亦璁主编.骨与关节损伤.人民卫生出版社.1980
[4]中医药动物实验方法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5]马克昌主编.骨生理学.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